IVF(俗称一代试管婴儿)是将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主动受精后培养至胚胎形成。常规IVF是在受精18-20小时左右观察卵子受精情况。短时受精是在受精4-6小时左右观察卵子第二极体排出,根据第二极体排出情况预测卵子的受精情况。如发现受精情况不良,则可做补救第二代试管婴儿(ICSI)。有其他特殊情况者由医生沟通。
短时授精与常规IVF相比有什么优势
短时授精是体外受精技术的一种衍生操作方式,全称为“短时授精早脱颗粒细胞联合早补救技术”,是针对短时IVF受精失败的补救性措施,称为补救ICSI(rICSI)。其优势在于:
- 一方面,常规IVF中精子和卵子“恋爱”时间过长,通常需要隔夜养16-18小时。后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长时间的精卵共培养,导致授精体系中的活性氧释放增加,可能不利于胚胎的早期发育。而短时授精显著缩短了精卵共培养的时间,降低了活性氧对于胚胎发育的不良影响。
- 另一方面,对于IVF受精失败的高危患者,选择常规IVF可能导致第二天才发现受精率低或完全受精失败,进而面临无法获得胚胎的窘境,即使进行晚期补救ICSI,由于卵子已经老化,效果也不理想。
相比之下选择短时授精,可以让胚胎学家在受精后4-6小时内发现受精不理想,及时进行补救ICSI,提高受精率及可用胚胎率,避免受精失败以及胚胎发育与内膜不同步的问题。,对于IVF受精失败的高危患者,短时授精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受精失败带来的风险。
同时,目前文献报道显示,短时授精联合早期补救性ICSI对常规IVF周期完全受精失败患者的临床结局有明显改善。早期补救ICSI后可用胚胎率、优质胚胎率、临床妊娠率和健康婴儿出生率都与传统的ICSI没有区别。
短时授精的局限性
受精结果判断的金标准是受精后16-18小时的原核观察,而短时授精后4-6小时通过观察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来预测卵子是否受精,并不能做到完全准确。
- 首先,部分卵子存在极体形态不典型或碎裂,难以判断其极体数目;
- 其次,有些患者的卵子已经排出了第二极体,但仍可能由于无法形成原核而受精失败;
- 最后,每个患者卵子排出第二极体的时间并不一致,无法排除观察时卵子已经受精,但第二极体尚未排出的情况。